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儿童本位论(儿童心理)

名词解释,儿童文学本位论?

“儿童本位论”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为教育界人士所关心、重视,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然而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儿童文学界对杜威的‘儿童本位论,始终缺乏—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往往主观行事,以偏概全。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㈠、好奇心强,儿童天生好奇,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觉得新鲜感兴趣,就想探求个究竟。因此,好奇心非常的剧烈,什么事都可能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就说,有些儿童会把一些玩具拆开仔细的来看,最好是能够满足他们的一个好奇心,认真对待的询问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㈡、喜欢模仿,模仿是儿童的本性,通过模仿学习一些知识,对他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㈢、情绪不稳,儿童的情绪波动是比较大,远远不及成年人稳定,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受点挫折就灰心放弃,也是非常常见。

㈣、抑制力差,儿童在两三岁时出现了抑制的最初的表现,能够在某个较远的目的,而有意抑制和延缓自己的行为。比如说为了吃零食听父母的话,但是总的来说,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还是比较缺乏克服困难的一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㈤、思维发展存在阶段性,每个阶段三岁以前看动作思维为主,三岁以后他可能形象思维得到了加强。

儿童本位论代表人物

儿童本位论代表人物是:卢梭、福禄培尔。儿童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相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儿童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源于古希腊智者派所提倡的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为主要代表。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原则。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育,以激发儿童的天赋能力,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反对不顾儿童特点,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