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的作者是谁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一般认为,《昭明文选》编成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 至中大通三年(531年) 之间。
《昭明文选》收录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余篇 ,是一部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在这部总集里 ,萧统把我国先秦两汉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作了梳理和区分 ,他认为经史诸子都以立意纪事为本 ,不属词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的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也就是说 ,只有善用典故成辞、善用形容比喻、辞采精巧华丽的文章 ,才合乎标准 ,《昭明文选》正是以此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第一部选集。
由于 《昭明文选》选材严谨 、注重词藻 ,所选的大多是典雅之作。在过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教科 书 ,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千余年来流传不衰。大诗人杜甫教育他的儿子宗武要 “熟精文选理” 。到了宋代 ,更有“文选烂 、秀才半”的俗谚。
《昭明文选》的诞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自从有了《昭明文选》,这才使我国自先秦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昭明文选》继往开来 ,对古今文体做了全面的阐述、辨析和整理 ,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体区分规模宏大的文学总集 ,这在文学史上是个开创。
《昭明文选》: 流落在白山松水间的“绝版青春”
作者: 鲍盛华
一
一栋青砖起脊的旧式四合院在长春市大马路附近的大众剧场后身破碎了。
一套南宋年间的刻版书曾经被庄严、规矩地摆放在这里。
从百多年前的一页宋版书一两黄金到最近若干年最高一页宋版书十六两黄金的价格翻越,今人对宋朝字体设计、书版安排及印刷技术的钟爱表露无遗。而摆在长春那个四合院里的这套宋版书共有六十卷十六函六十四本,完整无缺。
半个世纪以前,这座四合院是这样的格局:拱形大门,院墙高筑。院中前后两排正房,两侧为多间厢房。院中青石板铺地,几棵树木枝繁叶茂,甚至能够遮住院落。握住铜门把手,进入主人的房间,漂亮的灯托与帐幔的雕花,尽显华丽与贵气。
几十年前,这里是长春的繁华处所。附近有被称为“小天桥”的新民胡同,说书、唱戏、魔术、杂技,应有尽有。有长春最早的商埠之地大马路等16条马路以及34条街巷,百货店、首饰店、食品店以及钱庄、酒馆、浴池、影院一应俱全。同兴茂、集升斋、亨达利、义和谦、鼎丰真等著名商号林立两厢。
而且,离此不远,就是当年溥仪的伪满皇宫。
四合院的主人叫袁致和,字育生,1884年出生,土生土长的长春人。他的人生在1925年达到了巅峰,因为他的姐夫奉系军阀张宗昌坐镇山东,任山东省省长,他被任命为山东省全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济南戒严司令,直至1928年。他更是在1927年4月被北京政府授予和威将军衔。后张宗昌势衰并被暗杀,袁致和独自奋争了二十年后,最终回到长春养老,置办了这座四合院,时称“袁家大院”。1960年,袁致和在长春去世。
袁致和并非粗鲁汉子、草莽英雄,还颇有些文气,平生偏爱收藏。山东临近江南,江南自古繁华,袁致和通过收购等多种途径得到了大量的书画珍籍。那套完整的宋版书更是被他奉为圣物,在有生之年,几乎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始终精心地呵护着他的“宝贝”。
这“宝贝”叫《昭明文选》。
二
昭明书院
在风光秀丽、且被历史文化浸透了的浙江乌镇,有一处清幽的处所,四眼水池静卧在前庭,正门入口是一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与宽均近4米的石牌坊,龙凤板上题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字样。往里行,是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据载,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这里读书,并建一座书馆,后书馆塌毁,遗迹残存,近年重建后名为“昭明书院”。
在一处池水边,有一株硕大的芙蓉,正含苞欲放。
也正是这芙蓉,要了昭明太子的命。只不过,那可能是一株水芙蓉。
史载,公元531年三月,萧统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不慎落水,被救出后,发现伤到大腿。不知是受了怎样的内伤,竟然医治无效,不久丧命,时年30岁。死后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此芙蓉非彼芙蓉,也不在乌镇,而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一生只活了30岁的萧统却让这朵芙蓉永远开在了中国的文化史上。由他主持编选的《文选》共三十卷,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其选编标准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既要有思有情,又要文采飞扬。共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八九百年间、100多位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由于萧统谥昭明,故又将这部诗文总集称为《昭明文选》。
《文选》一成,风光无限,很快就成为后世唐宋年间人们学习诗赋的范本,甚至一度与经传并列,成为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南宋陆游曾在《老学菴笔记》中提到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作为梁武帝萧衍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即被立为太子。太子天性酷爱读书,而且有着让人艳羡的记忆能力,“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年仅5岁,就已经把儒家“五经”烂熟于心。10多岁时起,诗辞歌赋,随手拈来。《南史》有云:“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一大批文人雅士与这位才华横溢的太子更是常伴左右,“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
《文选》正是被这样的历史情怀击中,被这样的文学才气染成。当然,在那字里行间,还开放着一个年轻人的青春。
三
1966年8月17日,暑热侵袭着长春大马路附近的那个四合院,尽管几株老树能遮挡一些阳光,但树下的人们仍然汗流浃背。袁氏的家人们忐忑不安,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是怎样……
按上级指示,从袁致和处抄家得来的古书全部交给吉林省图书馆。然而早已经对袁致和家古书情况烂熟于心的吉林省图书馆负责收集藏书的乔松田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套赫赫有名的《昭明文选》。
而此时,几个红卫兵打扮的年轻人却已经赶到了长春火车站,坐上开往首都北京的列车。他们反复嘱咐怀里抱着一大包东西的人,一定要小心一点,连一个边也不能碰坏。那年轻人怀里抱着的正是那套《昭明文选》。
这几个年轻人就是去袁致和家抄家时一群红卫兵中的几个。他们听说,老袁家有一样宝贝,是一套大部头的古书,千金难买。他们想,毛主席那么喜爱古书,要是能把这套书送给毛主席,甚至因此能够见到毛主席,那得是多么大的荣幸!
于是,他们在抄家的时候动了一点手脚,把《昭明文选》劫了下来,并且迅速赶往北京。然而,几个年轻人并未如愿。他们把古书交给了相关机构,后被转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入库。
四
何等才情,让一个人在30年的人生里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作品?如果放在1500年后的今天,那会是怎样一种瑰丽的青春?
且看这位把青春附着在《昭明文选》字里行间的太子有着怎样的年华与岁月。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这样写道。在昭明太子于南朝梁的生活期间,正是佛法极为兴盛的时代,他的父亲梁武帝萧衍提倡佛教,众多寺庙被兴建起来,在首都建康,更是寺院林立。就在这数百座的寺庙当中,有一座“香山观音禅寺”。太子一度在这座禅寺居住,晨钟暮鼓中,精心修编《文选》,寺内他所居住的楼阁命名为“文选楼”。
一日,太子到山下的集市去,偶遇了一位极为貌美的年轻尼姑,法号慧如。慧如聪明慧智,才思敏捷,知古通今,能领会释家精义。太子神魂竟为之倾倒。分别之后,信步随行,来到了慧如居住的草庵,又一番深谈。依依惜别后,太子难抑情致,又多次去草庵见慧如,情义缠绵。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太子,一个尼姑,美丽的姻缘笼罩着难以更改的宿命。相思已成却立即成疾,无可奈何的慧如终日泪水涟涟,嘘叹沾巾,竟然一病倒下,年纪轻轻便郁郁而终。太子闻讯大痛,彻夜不眠,含泪在草庵前种下红豆树,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据传,此树历经千年,一直到元代方枯,而神奇的是,到了乾隆年间,已经枯死多年的主干上竟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长到今天,是为“顾山红豆”。唐朝诗人王维《相思》诗有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太子短暂的青春也受到百姓的爱戴。在萧统18岁那一年,天遇大旱,他来到百姓中间,体察民情。百姓没有粮食,他即放粮赈灾;民间流行瘟疫,他就亲自到崎岖陡峭、荆棘遍野的山上采摘草药,并和村民们一起架锅熬药,再把药一家一家地送去。为能天降甘霖,他又亲自在乡村里做法事,诵经求雨,一连七天七夜。雨仍不来,为表诚意,他又爬上壁立千尺的陡峭山崖,跪在峰顶的岩石上继续诵经求雨。最后,雨终于来了,旱情得以缓解。之后,他又为当地的村子重新做规划,令其错落有致,布局美观合理。村民们为了纪念太子的恩德,将他求雨的山岩改名为“萧皇岩”。
萧统死后,受他恩惠的百姓哭声一片,向朝廷求取太子的衣帽,建起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代供奉昭明牌位。
五
1976年,“文革”结束了。人们奔走相告。袁致和的儿子也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根据当时的政策,红卫兵抄家的物品属于个人财产的,可以物归原主。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意让《昭明文选》从北京再回到长春。吉林省图书馆的乔松田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心里一动:能不能做做袁家的工作,把这部稀世之宝收到吉林省图书馆,为国家、为民族永世收藏?
在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后,乔松田走进了那座已经落寂了十年之久的四合院。经过反复磋商,袁家同意把书作价转让给吉林省图书馆,最后的价格是4500元。
那个年代,4500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吉林省图书馆甚至无法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乔松田又和袁家商定,分三个月付清,一个月1500元。
1978年,基本保持着宋刻原貌,六十卷十六函六十四册的《昭明文选》正式走进位于新民大街南端的吉林省图书馆。
细致的乔松田看到,《昭明文选》卷首钤有“钱谦益印”及“牧斋”两枚印章,也就是说,这部书曾经被明末清初著名收藏鉴赏家、学者钱谦益收藏。
那么,这套图书是否也被钱谦益的侧室,才高八斗、诗情浓烈,有“秦淮八艳”之称的柳如是注视和翻看过呢?
六
1638年,20岁青春正盛的柳如是结识了时年56岁的钱谦益。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那可是28岁即得探花的钱谦益,做过朝廷礼部侍郎的钱谦益,被誉为东林领袖、诗坛盟主的钱谦益。而对于择偶标准极高的江南才女柳如是来说,钱谦益更是谦谦君子,多情种子。钱谦益以“如是我闻”之名,筑“我闻室”,呼应“如是”之名,并与柳如是牵手湖光山水,赋诗作歌。
1641年,23岁的柳如是嫁给了钱谦益,做了这个已经59岁老人的侧室。婚后,钱谦益为柳如是在虞山修建了“绛云楼”和“红豆馆”。“绛云楼”其实是一座藏书楼。钱谦益将他多年辛苦收藏而来的古玩、字画、金石文字、宋刻图书、名贵瓷器等尽列其间。
这里也是他和柳如是的居住之所,每天读书论诗,考古证今,悠哉游哉。
作为一部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对诗歌情有所依的柳如是不可能对《昭明文选》无动于衷的,因为那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精神地图,他们按照萧统把诗人摆放的方位,去探寻中国的诗脉与文脉,也探寻自我的位置。
柳如是的青春也在诗歌一样的氛围里燃烧着。
当清军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力劝钱谦益与自己沉水殉国,钱谦益以“水冷”为名不下,柳如是“奋身欲沉”,却被钱谦益死死拖住。
钱谦益降清后,受柳如是影响,做了半年的大清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即称病辞归。
1647年,钱谦益受反清案牵连入狱,柳如是四处奔走救援,终于令钱谦益平安。
1664年,钱谦益去世。忠烈的柳如是用缕帛结项自尽,完结了自己46岁的人生。
人世间,谁能托举住、配得上这样的人,这样的生命?
像萧统的“绝版青春”一样,柳如是的生命也是“绝版”的。
七
见证了“绝版”生命的,正是这套《昭明文选》。作为镇馆之宝,它现在安静地躺在吉林省图书馆的地下书库里,享受着现代的“恒湿恒温”待遇。它所携带着的青春和命运也将在白山松水间走向下一个千年,甚至万年。
《昭明文选》历代注本甚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的李善《文选注》,另一种是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的《五臣注文选》。
吉林省图书馆存《昭明文选》的价值之一在于宋刻。在卷末,校对、校勘等人的官衔和姓名清清楚楚地列于上面,均为赣州州学僚属,这表明,此部《昭明文选》是南宋赣州州学刻本,属官刻。宋版书与以前不同的是,书版出现了书口,这增加了书籍的美感。宋代刻书早期多白口,南宋晚期出现细黑口,该部《昭明文选》是白口,证明是南宋早期刻版书。另外,宋版书体大气、美观。宋代时共有四个刻书中心:宗颜真卿字体的多蜀刻,宗欧阳询字体的多浙刻,宗柳公权字体的多建刻,江西刻本则兼而有之。本部《昭明文选》为宋版特有大字,欧柳字体兼及。
价值之二在于完整。目前,全国完整的《昭明文选》只有两部,除吉林省图书馆一部外,还有一部在国图收藏,但与吉林省图书馆收藏的版本并不相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短歌行在《文选》中吟唱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在《文选》中吟唱着;“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的《洛神赋》在《文选》中吟唱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在《文选》中吟唱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在《文选》中吟唱着……
不要忘记,或厚重,或沧桑,或悠然,中国的诗人世界,是一个人用他的青春构筑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格局。而那样的青春,再不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