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共享母语】 欧阳芬:20世纪40年代阅读指导研究 —-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导读

20世纪40年代阅读指导研究
—-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导读
欧阳芬
20世纪40年代的阅读指导研究,当以叶绍钧(即叶圣陶)、朱自清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为代表。
一、20世纪40年代阅读指导研究的背景
(一)“五四”运动背景
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语文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语文教育领域出现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呼声。1920年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1920年4月,教育部又明令国民学校除一二年级国文科改为语体文外,其他各科教科书,亦相应改用语体文。白话文引进小学语文教材,从而使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为“新学制”)颁行实施以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其标志之一,便是1923年颁布了由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复订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吴研因起草)、《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叶绍钧起草)、《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胡适起草)和《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胡适起草)[1],这是我国第一套专门的语文教育指导文件,语文教育学科化的趋势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学科教学背景
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最深刻而彻底的变革,是传统语文教学向现代语文教学的转变,而阅读教学观的转变则是这转变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人们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因此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看法和相关理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看法和理念,不仅丰富了人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也影响着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和未来走势。
早在1922年颁布实行“壬戌学制”之后,叶圣陶在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就提出了“精读”、“略读”的概念。该《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要求:“精读选文(由教师拣定书本),详细诵习,研究;大半在上课时直接讨论”;“略读整部的名著(由教师指定数种),参用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2]
1929年,教育部公布了小学国语、初中国文、高中国文暂行课程标准;1932年,又正式公布了《小学课程标准国语》、《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这几份课程标准都规定了精读、略读的要求,这对精读、略读教学法的逐步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则是这一时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最高成果。
(三)作者从教背景
《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的作者叶圣陶和朱自清都有一线教学的经验。叶圣陶1911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在苏州言子庙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北京大学预科、上海神州女校、复旦大学、福州协和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立达学园、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上海分校、巴蜀学校、国立中央戏剧学校、复旦大学(重庆)、武汉大学(乐山)、光华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省立第六师范、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上虞县春晖中学,以及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材和教学杂志的编辑出版中,而这些经历也使他能接触到更丰富的语言文字作品,总结语文教学的经验。针对当时语文教学的弊端,他先后发表了《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定》、《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多篇重要文章,提出废弃逐句讲解的方法,进一步阐述了精读、略读的观念,对预习、讨论、练习这几个环节也有所论及。为了突出精读和略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更系统深化,叶圣陶、朱自清撰写了这两本阅读指导书。《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中关于精读、略读这两种阅读教学方法的论述既是叶圣陶、朱自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二人对阅读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深化。
二、《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的作者及写作过程
(一)作者简介
《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这两本书的作者均为叶圣陶和朱自清二人。
1.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生于1894年10月28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6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并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1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46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1949年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的文学创作持续了 70 余年,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他编著的《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四三集》等八个短篇小说集和新、旧体诗,散文、文学评论以及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文体开拓创新的意义。不仅如此,叶圣陶还以文学为载体,建立起以现代汉语为宗旨的审美价值体系,确立自身独一无二的现代叙述范式,显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3]
叶圣陶94年的人生生涯中,从事语文教育工作长达76年。他与夏丏尊合著了以小说形式来普及语文知识,展现教学过程的读本——《文心》以及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等语文课程资源。他提出了“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健全公民,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以及“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等语文教学理论。[4]这些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原籍浙江绍兴。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风格,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并于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其中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尤为著名,集中所作,均为其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从事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工作长达27年。其教育论著有《语文拾零》、《标准与尺度》以及与叶圣陶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等。他提出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等主张[5],为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做出了卓著贡献。
叶圣陶在《悼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说:“他兼有中学及大学的教学经验,根据他的经验制定语文教学的方案,自然不会好高骛远、闭门造车而不合于辙。他兼有新旧文学的修养,凭籍他的修养,讨论语文教学的内容跟方法,自然能够深知甘苦,不会畸轻畸重,侷于一端而不切实际。除了文学造诣之外,他又富于研究的精神,因而解析语文教学的问题,更能够深中肯綮,剖析入微,不至于流于空疏,类似戏论。除了本国语文的修养之外,他又有外国文学的精深的造诣,因而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更能够多有比较,相互贯通,不至于抱残守阙,拘墟短见。朱先生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就语文教学方面说,他真是个全才。”[6]
(二)写作过程
1940年7月,叶圣陶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国文视导员,受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的委托,编辑“国文教学丛刊”。叶圣陶说:“丛刊的目录拟了八九种。其中两种是《精读指导举隅》跟《略读指导举隅》,预先没有征求佩弦的同意,就定下主意我跟佩弦两个人合作。因为在一九四零夏天到一九四一年夏天佩弦轮着休假,在成都家里住,可以逼着他做。去信说明之后,他居然一口答应下来,在我真是没法描摩的高兴。”[7]1940年8月4日,朱自清至成都家中,与陈竹隐等家人团聚。5日,即赴开明办事处访叶圣陶。6日,叶圣陶宴请朱自清,即商谈合作《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之事。自此以后,两人商量体例,挑选文篇和书籍,分工动手写作,彼此修改文稿。
1940年8月,朱自清住成都家中,其时叶圣陶住在乐山,两人每隔三四天就通一回信。1941年春天,叶圣陶搬到了成都,可朱自清家住东门外,叶圣陶家住西门外,相隔大约二十里地,会面仍不方便,还是靠通信的多。即使如此,两人仍然频频聚会,商讨这两本书的写作,在忧国忧民的同时,心系国文教学,且时常冒着日寇飞机空袭的危险,朱自清还有胃病时时发作。两人就是在这样的艰难的条件下,历时一年多,合作完成了“专供各中学国文教师参考用”的阅读教学指导书《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的撰写任务。
1941年2月,《精读指导举隅》由四川省政府教育厅印行,1942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初版;1943年1月,《略读指导举隅》由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初版。
三、《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的主要内容
(一)《精读指导举隅》主要内容
1.《精读指导举隅》编写脉络
《精读指导举隅》选取了六篇文章作例子来进行精读指导,叙述文一篇、短篇小说一篇、抒情文一篇、说明文一篇、议论文二篇;其中《泷冈阡表》和《封建论》都是教科书里常见的,《第二期抗战开端告全国国民书》是在部定的补充教材一类里。该书虽然没有选取诗歌作精读指导,但《谈新诗》一篇的“指导大概”里谈的都是诗歌。该书六篇指导举隅前有《例言》和《前言》,主要介绍了这本书的大致结构以及在精读指导下要做的预习工作。该书的主体部分内容详见下表:
例言
面向对象以及精读指导的文章类型以及该书的大致结构。
前言
介绍了精读指导之前学生应做的预习工作,主要分为三点:一是通读全文;二是认识生字生语;三是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
《泷冈阡表》 指导大概
1.介绍了文章的写作线索及“待”字,作者的意念就依着这一条线索发展。意念发展的线索既已成立,同时就把取材的范围也规定了。取材的范围受着意念发展的线索的限制。这一篇文字属于碑志类,即为传记。接着叙述各段的大意和作用。
2.读一篇文字,要在解释字面之后,更从文字以外去体会,才会得到真正意义。
3.提出文章中需要着重赏析的的字词语进行讲解。文中的一些文言虚字,要分析、比较、确切地知道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语气,但还要加工吟诵来熟悉他们并且使用他们。从吟诵入手,得到的才是习惯,而不仅是知识。
4.思考跟文章内容有关的相关问题,如本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逐层递进的说法与对偶句里用互文,能不能从其他文篇中找到例子?想到问题,就得随时留意,发散思维。
《药》指导大概
1.介绍了该短篇小说的大概故事情节,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副题旨是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
2.具体分析文章的故事发展情节以及主旨情感和副题旨,副题旨和正题旨错综糅合的恰到好处。
3.取材和词句的说明。鲁迅的创作是在五四前后所谓启蒙时代,他要以智慧的光辉照彻愚蠢的过去。
4.拓展一些作者的其它作品的简介,如《明天》、祝福》、《阿Q正传》,以及挪威别恩孙的《父亲》。
《我所知道的康桥》指导大概
1.介绍本文的文体,即这是一篇叙述写景的文章,自由绝不严谨。文中写作手法一望而知,作者把当时在康桥的一切毫不走样地叙述下来,自己担任了篇中的主人公。
2.文章的线索分明。使用排语,文中出现许多“你”字,多从感觉印象上着笔,构成活泼、热情的笔调。
3.阅读叙述文字,需要时间概念以及空间观念。明白所说的事件、景物或经验所属的时间以及文中作者站定的观点。
4.赏析文段中的重点语句,说一说值得注意值得体会的地方。
5.举例分析本篇里的不妥适之处。强调文字如有长处,必须看出它的长处在哪里;文字如有缺点,又必须看出它的缺点在哪里:这才是正当的态度。只有抱着这样正当的态度,多读一篇才能收到多读一篇的益处。
《谈新诗》(第五段节录)指导大概
1.具体分析文中所讲的“做新诗的方法”,也即“就是做一切诗的方法”。做新诗的方法,乃至做一切诗的方法,积极的是“须要用具体的做法”,消极的是“不可用抽象的说法”。
2.举出新诗的好处,也就是胜于旧诗和词曲的地方,即有“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曲折的理想”,“复杂的感情”,“写实的描画”等,这些其实也就是诗的标准。
3.通过举例子来分析说明诗的三点“具体性”的主要表现:一是引起明了的影像或感觉;二是从特殊的个别的事件暗示一般的情形;三是是用喻说理。
《封建论》指导大概
1.本篇作为议论文中的辩论文,其辩论的内容为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得失。柳宗元是反封建的,辩论对象是魏代作《六代论》的曹囧,晋代作《五等论》的陆机,还有唐代的杜佑等,这些人都是拥戴封建制。
2.具体论述分析了封建制的三失:一是“诸侯盛强,末大不掉”,天子“徒建空名于诸侯之上”;二是“列侯骄盈,赎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治)国寡);三是“继世而理(治)”,君长的贤不肖未可知,“生人(民)之理《治》乱未可知”。
3.同时也介绍了议论文最忌自相矛盾这一毛病,以及作为议论文中的辩论文这一类型常用的一些结构手法,如“反复”“递进”“排语”“偶句”等,以及在选举事例来做征引时要注重剪裁这一点。
4.分析文章中需要讨论的词句,如一些虚词的用法,以及袭用《论语》、贾谊《过秦论》和《六代》、《五等》两论的词句,等等。
5.引申文章的主旨内容,即封建制郡县制的得失,主要的是中国实际政制问题,不独汉唐为然。
《第二期抗战开端告全国国民书》指导大概
1.根据具体内容从题目和正文介绍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2.介绍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分节分段地分析了文章的具体内容。
3.对本篇文章既可作为一篇应用文,也可看作一篇演说进行具体分析。
4.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了讲解指导。
2.精读指导法
“纤屑不遗,发挥净尽”是精读的主旨内涵与重要特征。精读,不只是字面意义而言的逐字逐句阅读、理解;好的精读,是要能透过文字体会其中的真切意义。所以,精读不止局限于从内容、写作方法上分析文章,更要从不同观点研究它。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一篇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字后面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布置与剪裁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与疵病,这些就是所谓不同的观点。对于每一个观点,都可以提出问题,令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寻求解答。如果学生能够解答得大致不错,那就真个做到了‘精读’两字了。”
完成精读主要有三个步骤:一是初步诵读,将文章逐章逐节逐句进行通读,此步要求读懂全文;二是反复研读,要求明了文章的写作大意,做到知文之意;三是仔细品读,这一步骤是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需要读者读懂文中之意之时也能结合文外之举,体味出作者行文之意。在《精读指导举隅》一书中,叶圣陶、朱自清先是从文章章法上对全篇作出整体的剖析,作者通过意念发展的线索对材料选取的限制,简要阐述各个段落的大意及其作用,梳理布局;再结合字、词、句、段的妙用以及文字之外的情感流露来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而对抽象写法及具体写法在效果上的不同进行比较;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引出答案。
(二)《略读指导举隅》主要内容
1.《略读指导举隅》编写脉络
《略读指导举隅》收有《例言》、《前言》和《(孟子>指导大概》、《<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指导大概》、《<胡适文选>指导大概》、《<呐喊>指导大概》、《<爱的教育>指导大概》。书中不仅阐明了略读的含义,略读应注意的问题、略读方法等内容,还通过实例来说明略读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写作技巧的作用。该书的主体部分内容详见下表:
例言
面向对象以及略读指导的文章类型以及该书的大致结构。
前言
1.国文教学的三项目标:
(1)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2)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
(3)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2.略读和精读的关系及作用
3.略读的指导五大方法:
(1)版本指导。
(2)序目指导。
(3)参考书籍指导。
(4)阅读方法指导。
(5)问题指导。
《孟子》指导大概
1.版本指导:阅读《孟子》可取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文》这两个版本。
2.参考书籍指导:了解孟子所处时代背景的中国史课本;介绍孟子思想内容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第六章;孟子与孔子的对比参考书籍钱穆的《论语要略》;字词工具书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
3.阅读方法指导:
(1)重点阅读,《孟子》七篇文字繁多内容丰富学生可重点阅读“论仁政”和“性善之说”的章节。
(2)目标阅读: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阅读文言的能力。
(3)组合阅读:在同一个话题或观点下将相关章节组合起来阅读。
(4)写作技巧阅读:《孟子》是铺排的记言体,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章的写作结构、修辞手法和文字运用技巧。
《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
1.文学名著节本的阅读方法:
(1)查阅作者司马迁的资料
(2)了解《史记》的名称由来,体例结构、基本内容以及《史记》注释资料。
(3)阅读编者评注
2.阅读目的:训练欣赏文学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技术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1.阅读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吟味欣赏的能力和陶冶性情。
2.阅读方法:
(1)分析阅读:按体式、按题材、按写作年月顺次归类去看诗人意境的转换和立意抒情的方法。
(2)感受阅读:读者与文本对话与诗人产生共鸣。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指导大概
1.阅读目标:
(1)理解蔡先生的教育思想
(2)提高学生的应用文的文言写作技巧
2.阅读指导:
(1)白话文语体的阅读
(2)应用文文体的阅读
《胡适文选》指导大概
1.《胡适文选》的版本介绍
2.胡先生的介绍:
(1)基本信息和求学经历以及工作经验。
(2)主要成就:新文化运动的的领袖之一;文学革命的主帅;丰富的著作。
3.胡先生的思想:以科学为根本,实验主义与存疑主义共存的方法论。
4.胡先生科学的人生观:自然主义的人生观。
5.“国语的文学”的主张: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去除糟粕。
《呐喊》指导大概
1.何为小说 ,给小说下定义
2.《呐喊》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介绍
3.《呐喊》的中心思想:暴露社会的病根使人觉醒
4.小说创作方法:
(1)树立典型人物形象
(2)抓住特点“简笔化人物”
(3)品味人物语言和肢体语言
(4)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
《爱的教育》指导大概
1.纠正编排错误
2.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3.书本的主要内容和体式结构
4.弘扬爱国爱民族的中心思想
5.分析写作手法:叙事结合法、心理描写法、烘托气氛
6.语言积累:反复咀嚼摘抄佳句
2.略读指导法
“提纲挈领,期其自得”是叶圣陶、朱自清对略读指导的经典概括。略读,也绝非字面进行粗略的阅读。略读法的指导我们可分为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掌握进行诠释。教师在用略读法作为指导时,不必像精读一样,全然“纤屑不遗,发挥净尽”,需做到的提纲挈领,明确要义;同时,学生在运用略读法进行阅读时,虽不必像精读时字字珠玑,也应仔细咀嚼,认真揣摩。精读、略读最大的区别在于精读时文意并非了然于心,需要通过层层阅读借助外物揣摩思考,而略读时已经掌握了基本阅读方法,能够熟能生巧的分析阅读。两种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的学习指导形式、技巧上有差异,但是阅读时同样要做到潜心而读。
略读也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这要求读者能对全书的基本信息,即书的版次、作者、序录、内容概要等情况有大致的掌握和了解并能够有选择的确定阅读重点;其次是选读,根据既定的阅读目标,从阅读文中找出相关性内容并进行梳理记录;最后是反复认读,将已有的思考内容和记录总结整理,参照目标进行确认比照。在《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叶圣陶、朱自清从内容序目参考书籍、阅读方法、问题等方面对略读指导做了具体阐释。
四、《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的基本评价
(一)《精读指导举隅》的基本评价
1.《精读指导举隅》是文章阅读学的宝典
《精读指导举隅》是一部影响至深的文章阅读学宝典。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深入调查,潜心研究,将他们积累的二十多年的阅读经验总结在这本书中。虽然说这本书是专门为各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社会各类型的读者群却都能从中受益。虽然说是“举一隅”的性质,却能引导学习者“以三隅反”,关于文章阅读的一系列论理性认识也是从典型示例中抽出。[8]
2.《精读指导举隅》是阅读教学法的教材
《精读指导举隅》是一部非常实用的阅读教学法教材。叶圣陶和朱自清二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深感学生在中学时期掌握阅读各类文章和书籍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他们把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阅读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教育界同仁。作者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着眼,对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规律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探讨,并各有实例的示范和解说,为中学国文教师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指出了方向和途径。
3.《精读指导举隅》研讨内容系统且全面,阅读指导细致且透彻
《精读指导举隅》从语言篇幅方面看,阅读的文章长短兼有;从文体结构方面看,阅读的文章各体皆备;从时空界限方面看,阅读的文章古今中外齐全。从思想内容方面看,阅读的文章并非清一色,而是各种倾向的文字都有涉及,但坚持以革命的、爱国的、进步的思想为主导。这样,涉及的方面既不会偏向一种,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不会单调。书中“指导大概”中的某些内容,简直近乎于咬文嚼字,对文章语言的解说和分析,极其细致且透彻,其中,对修辞、逻辑、语法知识的解说与分析,也很实际。可以看出,书中在强调字、词、句、篇、标点、修辞、逻辑、语法、写作、文学等语文知识教学方面,花了很大功夫。《精读指导举隅》强调的重点虽然是在读的方面,但也兼顾到了写的方面。于此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听、说的要求。
4.《精读指导举隅》阅读教学观对当下阅读教学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在《精读指导举隅》中,叶圣陶、朱自清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作者分别在预习阶段、讨论阶段、练习阶段详细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求解答,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理解与分析。提倡学生自我的思考,独立发挥,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精读指导举隅》中,叶圣陶、朱自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并认为努力学习是学生切己的事情,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
在《精读指导举隅》中,叶圣陶、朱自清主张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纠正教材中的错误之处,不为教本所迷惑。阅读文章要不但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要品尝滋味,还要“做到读书而不为书所蔽”。
在《精读指导举隅》中,叶圣陶、朱自清还提出“教材只是起凭借作用”的观点。提倡要立足于教材但又决不能禁锢于教材,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面,把教材作为“凭借”,努力拓展教材内容,将阅读教学的课堂延伸开去,增强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二)《略读指导举隅》的基本评价
1.《略读指导举隅》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略读指导专著
《略读指导举隅》从略读地位、涵义以及教师指导略读的内容、过程与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地界说与规定了略读方法、略读课本、略读课型等要素。这对当今开发与构建略读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理清思绪,掌握阅读技巧,能够在阅读中找到需要着重探究的内容和略读之处。略读教学一直是学生实现自主阅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对其知识的扩充,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略读指导举隅》阅读教学观对当下阅读教学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明确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叶圣陶通过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把“养成学生阅读习惯”置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首位,这对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启示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推陈出新的信息化社会,善于吸收才能走得更远,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得到重视。
《略读指导举隅》阅读教学观体现了坚持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的结合、坚持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坚持略读指导中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兼顾等思想;体现了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的思想。
《略读指导举隅》虽然是给语文教师编写的,但是对于学生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会阅读,提升阅读能力,这是现在语文教学需要重视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阅读量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学生只有领悟略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个目标。篇篇精读也是没有必要的,学会略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也会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三)《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之局限
在略读指导中,书中谈到了略读方法中有些看着又似乎有精读的痕迹,就拿略读指导中的《孟子》一书来说,书中提到由于《孟子》一书篇幅较长,只好取其重要的来读,如当时诸侯人士论仁政的以及发挥性善之说的若干章。但是书中同时又提到,刚着手读过三遍,只能知道孟子思想的大概而已,决不能说已读通了《孟子》,往后每多读一回,必将多一份了解,多一层领会,其了解与领会的增多且将永无止境。这不但读《孟子》书如此,读古典或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作品,大都如此。[9]由此可看出,书中认为《孟子》一书适合做略读即挑选重点来读的时候,同时又表达了这本书需要多读,且读深入,这又是精读的观念。所以在该书中,精读和略读的概念有时并不是非常具体明确。
总之,叶圣陶、朱自清两位语文教育家以他们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依据,在《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中用文字记录了他们深刻的阅读教学思想,书中阅读教学方法与建议是切实可行的,如作者所说“那些标准也绝不只是理想的”。即使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中所倡导的阅读教学观对当下的阅读教学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文系徐林祥主编《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9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导读”,该卷主编为江西师范大学欧阳芬教授,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
[1]另有冯顺伯拟《新学制高级中学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和穆济波拟《新学制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科本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
[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3]欧阳芬:《叶圣陶:在文学与教育之间》,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见李杏保、方有林、徐林祥主编《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72页。
[6]叶圣陶:《悼念朱自清先生》,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页。
[7]叶圣陶:《朱自清<读书指导〉后记》,见叶圣陶著《叶圣陶集》第17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8]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第3期。
[9]郭勇:《论叶圣陶的文学教育思想》,《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
长按关注
本期编辑:郑昀
图片来源: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