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出自哪首诗,全诗是什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全诗内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晏殊柳永矛盾?
晏殊与柳永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甚至柳永还比晏殊大几岁,但两人的人生旅途却大不相同。晏殊14岁中进士,柳永则从25岁考到40岁都始终榜上无名,两人一个是实打实的“太平宰相”,另一个是自称“白衣卿相”。但同为宋初大量写词的文人,晏殊和柳永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因为社会地位和境遇的差别,而是源于对词的态度不同。
第一个不同,就是艺术风格上不同的追求。“针线慵拈伴伊坐”出自柳永写过的一首《定风波》,大意是女子依靠男子坐着,连针线活都做得很慵懒。这首词写的是男女闺情,非常平民化、大众化,并且以歌妓的口吻创作了大量艳俗之词,于是惹得晏殊不喜。
晏殊也写词,但晏殊的风格是清丽、雅致的,晏殊也写过思妇词,但其辞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柳永“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风味不同,情趣迥异。
第二个不同,是写词时体裁偏好不同。柳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慢词的人,而晏殊一生专情与小令。一般而言,慢词是指字数较多的词,小令则是字数较少的词。唐五代以来的词皆以小令为主,晏殊继承并发扬了小令的艺术特色,而慢词主要是宋以后的产物,对传统的小令词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革新。晏殊工于小令,柳永喜填慢词,所以虽然都喜欢写词,实际上他们并非同道中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命人都很苦,命中有露水一点情的人最好过。是吗?
- 是露水情缘命的人最好,既不多情,也不重情:过眼云烟,有新欢就忘旧情,人生不过是逢场作戏。对吗?
- 我们知道,多情善感的人最怕是离别。如果在七星的秋季离别更使人。泪流长段。因为多情的人吃的苦多,所以他的情感就脆弱,这一点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