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班超成语典故(班超有关的成语典故)

关于班超张骞的历史典故?

西汉初年,经历了70多年的修养生息后,国力日渐扩张,军事及外交活动事亦日频密,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到东汉时明帝又派班超出使西域。两人的努力开拓了一条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使中西文化得以交流。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的陆路交通。1、在政治方面,将汉朝的国威远播,日后西域各国纷纷与汉朝建立邦交,汉宣帝时更在西域建立都护府,令西域渐纳入中国的版图。

2、交通方面,增加了中国对西域及中亚各国的了解建立关系,使者和商旅交往日渐频密开拓了一条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3、宗教方面,西域高僧来中国从事宗教翻译传教工作,使佛教传播日渐兴盛,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大。

4、文物交流方面,中国的蚕丝、漆器、冶铁和农业技术的传入西域和中亚。而西域的汗血马、琉璃、骆驼也传入中国,葡萄、苜蓿、胡瓜、胡豆等西域的植物也移植中国。

班超出使西域前后经历了明帝、章帝、和帝三朝共30年。除了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外,对交通发展及促进中西人民的文化及物质生活各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1、巩固统治, 班超降服西域各国,重建西域都护,不但恢复了中西外交,又使汉室声威大振,匈奴入侵的威胁得以消除。

2、对外交通,班超重开丝绸之路外,又派甘英出使大秦,亦已打通中国通往西亚以至波斯湾的陆路通道。

3、文化交流,中西交通重开后,西方的杂技、雕刻、美术音乐传入我国;中国的灌溉术也传入西方;而佛教僧侣往来日多,又促近佛教在中国传播。丰富了中西两地人民的精神文明。

4、促进经济,班超出使西域后,中外贸易频密,丝绸、铜铁器物的贸易更是西方重视的商品;而西域商人也将良马、香料、琉璃、宝石、毛皮等输入中国。皆丰富了中西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

“投笔从戎”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关于班超的成语是什么

关于班超的成语有很多,以下列举五个:

1、代马依风: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2、孤立无援: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3、燕颔虎颈: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4、孤立无助: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5、玉关人老:指常年在外,久戍思归之情。

关于班超的成语故事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初年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才能和胆识名扬天下。但年轻的时候,班超家里很穷,靠帮官府抄写公文勉强生活。抄写工作辛苦而累,这使班超非常烦躁。

有一天,他实在是不能忍受,就狠狠地将笔扔到地上,非常愤怒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即使不能实现伟大的抱负,但至少也得像介之推、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而不应该在这里抄抄写写,白白消耗一生!” 从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他作战非常勇敢,立下赫赫战功,很快就被封了官。后来,他被任命为外交官,为东汉的外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班超为人有大志出自哪个成语

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戎:军队;从戎:从军,参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原文:“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