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湖南郴州再现“大头娃娃”,问题奶粉又一次走入大众视野。
据当地媒体报道:有母婴店用蛋白固体饮料冒充婴幼儿奶粉,多名幼儿在长期服用后,出现了颅骨突出、用手拍头、发育迟缓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他们患上了佝偻病,这是一种长期缺乏关键营养导致的疾病。
出事的这款所谓“倍氨敏”氨基酸奶粉,其实压根就不是奶粉,而是一种蛋白固体饮料,但很多不知情的家长,在导购的忽悠下,竟然把这种“饮料”给孩子当主食,最长的吃了2年多。
一款名字像特医奶粉,长得像特医奶粉,价格像特医奶粉的固体饮料,为什么会摆在母婴店的货架上销售?
这难道真的只是一起简单的虚假宣传案件吗?
这些不能给婴儿当做主食的“固体蛋白饮料”,又是谁把货铺到店里的?
厂家和母婴店难道只针对过敏儿童?是否还有其他类型患病儿童也在遭遇同样的问题?
这几天我深入的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受害者也不仅仅是“过敏儿童”,这些“固体饮料”背后隐藏着一个针对患病儿童,专业打擦边球,搞混淆销售的灰色产业。
01
大概是几年之前,在一个镇上出差,咽炎的老毛病犯了,去路边的药店买药,常用药都没有,店长给我推荐了另外一款,当时没多想,付款就走了。20多块钱一盒,价格像药,名字像药,包装像药,但是标识有点奇怪,没找到OTC的标记,我总是觉得不对劲,回去一查,果然,压根不是药,只是一款润喉糖。网上不包邮的价格,3块钱一盒。后来调查过一些乡镇上的药店和母婴店的销售业态之后,我发现这种“混淆销售”非常普遍,甚至很多店把它当成了一种“增收”手段。这次奶粉事件,会不会也是一种厂家和店铺联手,刻意为之的“混淆销售”呢?我开始沿着涉事厂家的线索一路扒了下去。倍氨敏的商标在湖南一个叫唯乐可的公司名下,16年才注册下来,小微企业,注册资本不过200万。17年的时候,这个厂子竟然还进过一次异常名录,原因是没交年报。出了这样的问题,要么是公司不打算干了,要么是连个正经财务都没有,基本的报备流程都遗漏了。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正规企业。按照经验来看,这种规模的公司一般是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更像是一个销售公司。我通过在线的销售网站,找到了一个倍氨敏的包装罐,在背部的详细信息里找到了真正的工厂,受委托方:天津市德恒科技有限公司制造中心。果然,“倍氨敏”是一款OEM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牌货。要知道婴幼儿配方食品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委托贴牌和分装的形式来加工生产。贴牌意味着什么?参与门槛极低,有个十几万就能上马,配方,包装,生产甚至全套手续都可以直接代办,阿猫阿狗都可以进来做,整个市场容易被搞得乌烟瘴气。那么,连这类产品都敢代工的“天津德恒”,到底是何方神圣呢?02查了一下代工厂的备案信息,这个公司底下有两个网站:一个是官网,另一个暂时不知道用途,打开发现,这个官网有些反常,栏目只有三个,异常简单:正常的官网肯定不会只有三个栏目,展示这么点信息,官网的底部还有报错。通过报错提示来看,应该是出事之后,手忙脚乱,临时大量删除网站内容导致的错误,那么这个厂家的官网上到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呢?要知道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我得想办法还原一下相关的内容。我通过网页快照,找到了搜索引擎缓存下来的网站界面:被删掉的内容里,有知名教授为产品背书等很多敏感信息,这里我们只谈产品的问题。快照看不到二级目录,于是我通过网站地图,拉出了二级目录,里面赫然写着:功能性配料,孕产妇特殊营养支持和OEM(贴牌)。也就是说,这家工厂除了OEM贴牌,也在针对孕产妇、中老年人、婴幼儿,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但是关于的产品详细介绍已经全部删除了:难道除了倍氨敏,这家公司还在销售其他一些见不得人的产品?要想把问题搞清楚,得想办法找回厂家删掉的产品。我试着找了几个常规的线上销售路径,结果一无所获,正常企业都会做的1688,行业黄页等渠道也没有相关信息,最终我还是通过搜索引擎的缓存信息,揪出了厂家的产品销售宣传图。果然,问题很严重。03
德恒科技官网原先有一款叫做“特益膳-益疸” 的固体饮料,在产品宣传图上,赫然写着:黄疸克星???也就是说,除了针对过敏儿童,他们还针对患有黄疸的儿童开发了专门的产品:然后我又找到了天津德恒自己的“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品牌是 :宝适宝乐爱+,是德恒自己注册的商标,也就是说,除了代工倍氨敏,厂家也亲自下场,搞了几款自己的“氨基酸”固体蛋白饮料。我查了一下新闻,已经有受害婴儿父母买到了他们生产的这种固体蛋白饮料:04
深挖下去发现,天津德恒远不止这几个产品,在那个打不开的网址中,我发现了他们主推的另外一个品牌:孕语甜心。其中有一个叫“酶苏糖9000”的固体饮料,直觉告诉我这个名字非常反常。为什么叫做 “酶苏糖9000” ?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儿童,会被医生建议服用两种产品:水苏糖 + 乳糖酶,而专门的乳糖酶调制乳粉,按照含量会分为6000型,9000型等等。水苏糖 + 乳糖酶9000,两个医学名词一混合,就拼凑成了“酶苏糖9000”这样一个充满误导性的名字。如果你是一个家长,家里有婴儿患有乳糖不耐受,在买奶粉的过程中,看到这样一款名为“酶苏糖9000”的产品摆在奶粉货架上,甚至有导购主动要给你推荐,谁能想到这会是一款挂羊头卖狗肉的蛋白饮料呢?05
再比如出问题的两款产品:倍氨敏和特益优安敏。
为什么两款产品的名字里,同样都有一个“安敏”?仅从字面意义上看,安敏就给人一种安抚过敏的意思。而且“安敏”两个字是直接借用的一款正规特医奶粉的名字。倍氨敏中含有的氨字,跟氨基酸用的相同。再比如“益疸”这款产品,是不是第一反应就是治疗黄疸的某种药品?在产品的名称和包装上,隐藏着大量的功能暗示,一种蛋白饮料,没有治疗功能,却偏偏搞这么多圈套,厂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把这些产品一个一个摆出来,串联起来看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问题的奶粉可远远不止“倍氨敏”这一家。这些产品大致分成三大类,主要针对三种最常见的婴儿疾病:过敏黄疸 腹泻而这些产品的包装,名称明显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甚至有的还会直接抄袭,对标的药品和特医奶粉,极具迷惑性和误导性。顺着线索,我查到了另外一家乳业公司的处罚通报:在他们的官网上,我看到了这样一系列产品:敏康宝,氨康宝,腹安宝,早康宝,泻儿舒,敏儿舒,氨儿舒。名字都像药品或者特医食品,但统统都是蛋白固体饮料。不同厂家,用了差不多的套路,差不多的包装,差不多的起名方法,针对差不多的病症。这难道还是一款奶粉或者是一个厂家的问题吗?问题可能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严重。06我之前调研过几家母婴快招公司,他们主要做三四线城市的母婴店加盟,这些县城母婴店的混乱程度你根本无法想象。这几年母婴店遍地都是,一个小区附近往往会有好几家母婴店,竞争异常惨烈。这些个体门店大部分卖的都是杂牌奶粉,大牌的通货奶粉根本就拿不到货源,量太小了,厂家理都不理,即便能拿到一些,到手的成本也很高,跟网上旗舰店的价格比,根本就没有竞争力。这些店卖正品是不赚钱的,想赚钱还是得卖杂牌奶粉:能拿到代理权,厂家好说话,价格也不透明,网上没得卖,一罐的利润能赶上卖好几罐通货奶粉。劣币驱逐良币,总会有人不断的去试探底线,卖杂牌赚的还嫌少,甚至有人直接以次充好,搀着卖假货。但是卖假货的风险太高了,于是有很多人就开始打擦边球。当时听一个母婴店老板提到过,很多母婴店会把固体蛋白饮料,充当特医食品或者保健品卖给儿童的家长,这甚至成为了一个灰色产业。这些厂家的外派销售会经常往店里跑,送样品和宣传材料,他们专攻农村和县城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甚至会派驻店销售,专门培训导购销售话术,教他们怎么兜圈子,怎么巧妙的解释,什么是固体蛋白饮料。来这些店买东西的,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很容易相信那些销售,甚至有人原本打算买正牌货,也被忽悠着买了利润更高的杂牌货或者蛋白饮料。销售往往会说什么厂家直销,独家合作之类的话术,附送一些厂家给的童车,玩具,纸尿裤之类的赠品,就半道把他们截胡了。这些厂家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产品从注册商标开始,就在刻意的模仿一些特医食品,甚至药品的名称和功能介绍,主要就是针对婴幼儿过敏,腹泻,黄疸这些常见病。这样的蛋白粉,产品的成本一罐也就是在几十块钱,但是它的售价在200-300块钱左右,真正的暴利。为什么厂家敢明目张胆的做这些事情呢?因为一切都是合规的。他们不会明目张胆的去骗,更多的是引导店铺自己去做,万一出了问题,也是销售环节的问题,是他们虚假宣传,跟厂家没有半毛钱关系。虚假宣传的处罚和他们获得的利润相比,太微不足道了。对于一线的导购销售,甚至不用教他们怎么骗,只要把利润留够就可以了,反正店不是他们的,客户也不是他们的,他们只负责赚提成,卖一罐蛋白粉能赚100,卖通货奶粉只能赚20,很多导购就会主动去刻意诱导消费,甚至是欺诈销售。而且,敢这么操作的厂家,产品都是有全套手续的,也就是完全合规合法的,只不过,合的是蛋白饮料的规,而不是特医奶粉的规。蛋白饮料和特医奶粉的要求是天壤之别,成本也是天壤之别,有了足够的利润,也便有了足够的动机。
把这些行业传闻和这次事件结合,只让我感觉脊背一阵发凉。这一套真的太巧妙了,巧妙到幕后最大的获利者根本不会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从案件发生至今,大众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叫“倍氨敏”的产品,还有那个销售店“爱婴坊”上,但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不是一起简单的虚假宣传,类似的问题还要很多,甚至侵害正在发生。是否还会有很多不规范的母婴店,用类似打擦边球的方法,继续销售这些打擦边球的产品呢?固体蛋白饮料容易区分,但是那些琳琅满目,品种复杂的婴幼儿保健品,辅食家长们怎么区分呢?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是否还有很多家长,花很多冤枉钱,把这些以次充好的“蛋白粉”买回去,喂给自己的孩子呢?孩子是生命之花,在母婴这个领域里面赚黑心钱,社会对此是零容忍的,我们之前已经为此付出过一次惨痛的教训,甚至让整个奶粉行业为此蒙羞,成为全民族的一个伤疤。为了重建国产的奶粉的信心,国家有关部门、整个乳制品行业为此制定了数不清的规范和标准,那么人那么多的企业,如履薄冰十数年,做了那么多努力,难倒又要被这些的无良企业毁于一旦吗?这次的受害者不仅仅是那些痛苦的孩子和家长,还有在母婴行业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他们也因此不被信任,因此遭受了更多的质疑。事件的热度似乎已经停息,但是问题远还没有结束,甚至那些隐藏的伤害还在继续,以后的路还有很长,我能做的也只是撕开这层黑幕了。
// 更多性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