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杨氏城文/樊会民
我也很奇怪,偌大的一个村子,几百户人家,近二十种姓氏,就是没有一家一个姓杨的,而村子偏偏就被称为”杨氏城”,人们通常叫它杨城。
村里了解情况,能讲传说的老人基本上都去世了,能说清楚的也只是皮毛。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偶尔看到了一本县志,里面大致是这样介绍的。
据说千古美名的巾帼英雄杨八姐曾带兵驻扎于此,训练部队,并计划在这修城,只是后来的令牌被狐仙叼跑了(另一说是没有执行死刑的地方)。且不说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单就这个村子的小地名,我们就可以得知它确实与城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年杨八姐屯兵的是一块辽阔的平整的土地,外围是绵延一里多的、一丈多高的绝壁似的城墙,人们把它称为”城子”。传说,当年杨八姐在此练功射箭,穿过南面的山,山被射了一个霍霍,当地人称之为”箭沟丫”。最后箭落到了十多里外的石门,现在的”骡子峪”水库,过去叫做落箭峪的地方。城子北边有一道天然壕沟,被称为”城壕”;紧邻着的是一道天然屏障,被叫做”城子沟”,从沟里流下来的河完全可以当做“护城河”。可以想象当时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杨八姐选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宝地,足见她智勇双全。
这些地名一直从宋朝沿用至今,可见,杨氏城确实与城有缘。难怪县志里面记载,洛南有三城二铺。最北边的是”杨氏城”,最东边的是”古城”,处在中间的是现在的”县城”;最北边的是”黄龙铺”,南边的是”下铺”。
杨氏城不是城,却与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却让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感到一丝了疑惑。多年前”洛南县特产研究所”在杨氏城挂牌成立,专门研究培植西洋参。各地的靓男俊女蜂拥而来。其中一个美女听说要到城里去工作,自然是喜出望外,啥也没带,打算到了再去置办。结果到了以后才知道,这儿只是有个商店的村子,让她哭笑不得,使人听了啼笑皆非。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人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也许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景区是在传说的基础上,加上导游的讲解之后,才会领会它的内涵的。杨氏城没有开发,也没有得以宣传,闹出这样的笑话是不足为奇的。
杨氏城相对于平原大川算不得个好地方,但对于处于大山,又自古是交通要塞来说,还是给山里山外的人们留下了自己应有的名声。
小时候,娱乐文化很少。村里来个剧团,唱个大戏,就是大事,几十里外的邻村的群众也会赶来观看。小孩子们听不懂那咿咿呀呀的唱词,看不懂那挥手踢腿的动作,图得只是个热闹。《周仁回府》、《三滴血》、《铡美案》、《十五贯》、《三娘教子》……这些戏剧的名字,即使当时的是小孩,也耳能详熟。清楚地记得那年来了个关中的剧团,演员们在演出完毕散步,欣赏着土地平整,山清水秀的地方,情不自禁地感叹”杨氏城是个山里的好地方!”
提起这些,我总为自己出生、成长在杨氏城而感到幸福、自豪。杨城村共有五个小组。一到过年,每个组演一场电影,五天大年就过完了。別村的大人、小孩远远地跑来站着看,对我们不跑路又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地坐着看是多么的羡慕啊!记得村里演的最长的一次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我看过了《鸡毛信》《大渡河》、《今夜星光灿烂》、《人生》、《野山》、《少林寺》……
这些,对我们不能不说是送上了难能可贵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量,而我们真正上学的学校叫”杨城小学”,是所中心小学。在七十年代末,能坐在明亮的玻璃窗、水泥地板、日光灯的教室里学习,别说我们是多么幸运了。可惜我们那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我们的老师遗憾地感叹:”你们看看,哪个村的孩子们能有你们更早地看见日出,哪个村的孩子能像你们坐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人杰地灵”的杨氏城自然也就没出过几个名人了。
杨氏城在当地是有名的。街道是排列在省道洛华线两边的几座老式房屋,分别被冠之以店门、上店、下店、工人店。那时,没有国道,没有高速公路,交通繁忙的洛华线是商洛出山的主要通道之一。司机们不知道别的地名,只问乘客是不是到杨氏城?而别村的人也不说他们村的名字,只说是到杨氏城。当地许多村子的姑娘争着嫁给杨城村里的小伙当媳妇;小伙子抱怨自己没生在杨城村,甚至一有机会就来杨城村当上门女婿。
杨氏城在山外也是有名的。也许是气候,水质、土壤的缘故,杨氏城盛产的大麻是山里山外驰名的。那是它当时人们做鞋、纺绳、织布、制作鞭炮、搭菜架……的主要原料之一。一块块平平整整的土地,种满了横是顺顺,竖是样样的大麻。经过复杂的程序和艰辛的劳动,杨氏城的麻以白、柔、韧、长而著名,不仅深得山里人的喜爱,而且受到不少山外客人的青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曾以麻为生的杨城人养成了麻的性格。多年后,还有许多朋友托我给他们买几斤麻,或是买几斤麻油,但我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麻油是极好的香油,据说也是治疗咳嗽的偏方。
可惜那已是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氏城早已不种麻了,那些有关”麻”的逸闻趣事也早已隔绝于耳。我曾以为荣的杨城小学在别村干部的努力下,也乔迁异地,改名换姓了。更令人痛惜的是合村以后,昔日赫赫有名的杨城村也不复存在了!
国道,高速通车以后,车流量减少,饱受滋扰的杨城人不知是否感受到了一丝凄凉,只是随着他们从未变更的勤劳,一座座小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崭新的小轿车停滞在门前,留守在家的老人多了一份孤寂……
杨氏城也许永远是没有一户姓杨的,也没有城的“城”,但杨氏城的人永远会这样称呼它。
往期精彩:
【文/樊会民】又是粽叶飘香时——《盛世乡愁》征文展播
【文/樊会民】红裤衩
【樊会民/文】清明前,我给父母栽的树去浇水 ——《盛世乡愁》征文展播
【樊会民/文】连翘花开
【樊会民/文】我是一粒尘土 ——《盛世乡愁》征文展播
【文/樊会民】七夕,我想在你的葡萄架下
【樊会民 洛南】我“死”了
【樊会民 散文】 秋雨淅沥别沙桥
【樊会民/文】看 客
【樊会民 /文】秋日小园
【樊会民】激情永远燃烧的岁月 ——“缅怀历史,不忘初心”纪念洛惠渠建成60周年全国有奖征文大赛作品展播29
【樊会民】深山老林,灵魂再生
【樊会民】流感情波
【樊会民】习惯不习惯
【樊会民】本事
【樊会民】最可爱的人(“同舟共济,阻击疫情”作品展播37)
【樊会民】致所有的英雄亲们(同舟共济阻击疫情作品展播165)
【文/樊会民】菜园小小记
【文/樊会民】清明泪
作者简介:
樊会民,现供职于洛南石门向阳中学,微信名,年华。文学爱好者。
文 艺 顾 问:李江存 王养龄
顾 问:
刘剑锋 杨克江何献国 胡云山 郭昊英
萧 军 郭博元 吕三运 赵金虎 贺焕成
主 编:乐俊峰副 主 编: 闫秀民编 辑:乐俊峰法 律 顾 问:王 婷刊 头 题 字: 马英武编 委 成 员:乐俊峰 闫秀民 陈大维 张军锋 杰 布
李卫群 郑金民 徐 娟李 斌麻 新 平
贺自力 闫勇军 若 兰 查 珂 樊 会 民
王菊玲蒹 葭 林 溪赵 鸣 张 正 阳
杨学艺 蔺爱舍 张建华门见山张宁芳
宋瑞林吴淑娟冯新勇吴荣莉 杨峰峰
王宏卫 冰心荷韵
本 期 编 辑: 乐俊峰(lxct668)
QQ投稿邮箱:2267665759@qq.com
微信投稿:lxct668(兰馨草堂)
禹平文学,原创作品的摇篮。汇聚原创美文,面向全国征稿。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古体诗,故事,影视(剧本),书画,摄影,歌词等。
禹平文学,文朋诗友的家园。捕捉你青春岁月中的每一次心灵的震撼,记录你人生旅途每一步成长的足迹,分享你七彩生命里每一句诚挚的心声。
禹平文学,规范运作的微刊。平台常年聘请法律顾问, 维护原创作者合法权益, 同时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谨记,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切勿一稿多投。对于不自重的作者和任何侵犯原创权益的人,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