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东方白鹳多少只(东方白鹳繁殖期)

东方白鹳一年几窝?

一年一窝。

每年2月底筑巢,3月末4月初繁殖,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白鹳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从产卵到出壳是42天,从出壳到自由飞翔是55天。

东方白鹳怎么繁殖与孵化?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东方白鹳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

东方白鹳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至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东方白鹳体态优美,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

东方白鹳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上面的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并具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

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除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炫耀的时候能竖直起来。

东方白鹳的习湿地的生态意义性?

东方白鹳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野生种群数量为2500-3000只,全球野生繁殖种群为700-750对。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共有东方白鹳350只左右,占全世界野生种群数量的10%以上。

单凯告诉记者,东方白鹳对生活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能达到它们栖息常驻要求的一定是水源充足、食物丰富、人迹罕至、综合环境质量高的湿地地区,因此被看作湿地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志,有湿地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之称。

近年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力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实施工程面积达20余万亩,极大改善了湿地环境,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吸引了大群白鹳来此定居、繁殖。

保护区资源管理科科长赵连生介绍说,东方白鹳喜欢筑巢在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之前它们每年只在此作短暂逗留,直到2003年,保护区第一次在电线杆上筑了鸟巢。随后,越来越多的电线杆都被它们“占据”了。

几年后,有限的电线杆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白鹳数量。从2007年开始,保护区开始实施人工招引工程,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树一些高杆,并搭建好鸟巢框架,吸引东方白鹳前来筑巢。

赵连生说,东方白鹳生性宁静而机警,会反复侦查确定栖息地。一般来说,人工招引不能指望第一年就能成功,要两到三年才能吸引它们落户。“令人惊喜的是,第一年建立的25个鸟巢中,就有5个成功吸引了东方白鹳来此定居。”

随着东方白鹳定居数量逐年增加,其繁殖种群的进程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据历史资料记载,东营市当地无东方白鹳繁殖的历史记录。但从2003年起,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截止到2011年底,东方白鹳累计繁殖数量已经达到120对,孵化幼鸟285只。东营市由此成为中国重要的东方白鹳繁殖地,并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的称号。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来到视野开阔的一片水洼旁。用望远镜向远处看,伏在水面上的野鸭、天鹅、鸳鸯尽收眼底。有几只东方白鹳正漫步水边,颈部缩成S形,步履轻盈而矫健,边走边啄着水中的小鱼。

东方白鹳和丹顶鹤珍贵程度?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是一种大型涉禽,属于鹳科鹳属。由于非法狩猎、农药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日本逐渐减少,仅能在冬季偶尔发现少量的越冬个体。分布在朝鲜、韩国的繁殖种群也已于70年代初绝灭。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残存的繁殖地也变得极为狭小,总数有3000只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汉沉湖发现的越冬群体达900多只,是至2012年发现的最大的东方白鹳群体。该物种已被列入2021年2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丹顶鹤是我国珍惜动物,丹顶鹤类属于鹤形目的鸟类,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列入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手册中,在文化方面我国对于丹顶鹤的映射很多,其实丹顶鹤不仅仅是生存在我国,在整个东亚都有它的足迹,首先发现鹤类化石是在日本,哪怕在国际上的命名也交由日本官方来命名。由于近些年捕猎者猖獗,在不断的捕杀走私,世界十大珍稀鸟类之一丹顶鹤的数量岌岌可危,迁徙数量也在一年接一年下降。

东方白鹳是报喜鸟吗?

东方白鹳是报喜鸟,也是吉祥鸟,属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红喙。共有三个亚种,大小略有不同。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为食肉动物,其食性广,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一夫一妻制,但非终生。雌鸟通常每年产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

分布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为长途迁徙性鸟类,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区或印度次大陆等热带地区越冬。在欧洲,白鹳有“送子鸟”之称,被认为是吉祥鸟。白鹳是德国的国鸟

东方白鹳有多高?

90-115厘米。

东方白鹳:鹳科鹳属的鸟类,是欧洲白鹳和东方白鹳的通称。属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红喙。

共有三个亚种,大小略有不同。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为食肉动物,其食性广,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一夫一妻制,但非终生。雌鸟通常每年产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

东方白鹳濒危原因?

栖息地丧失、食物短缺

湿地是东方白鹳繁殖、中停的必要环境。但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这是东方白鹳繁殖种群趋于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14]2012年在天津大港针对东方白鹳事件的一个研讨会上,国际鹤类基金会的鸟类专家苏立英博士说,栖息地的丧失,使候鸟的危险越来越大。[15]对大型水鸟而言,适合生存的栖息地严重缩水。[16]东方白鹳适宜性生境面积的减少,主要对这种湿地水鸟的筑巢地和觅食地会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导致东方白鹳种群数量降低。[16]

盗猎与投毒

例如2012年天津发生过盗猎者为了捕捉野鸭等鸟类食用,刻意投撒农药毒死包括22只东方白鹳在内的百余只候鸟的大型盗猎事件。[17]在越冬地鄱阳湖,层层密布的天网、屡禁不止的盗猎,让长途奔袭至此的东方白鹳步步惊心。[14]

人类活动干扰、气候变化

东方白鹳的生存状况之所以经历巨大转变,是因为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栖息地质量严重下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海峰说,与1990年相比,21世纪初,东北地区天然湿地丧失逾57000余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丧失的天然湿地被转化为农牧用地。以三江平原为例,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天然湿地的分布下降了50%以上,其中人类活动的贡献率接近40%。[16]

湿地水位过高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不会游泳,必须站着啄食,对它们而言,方便觅食的水深在10至20厘米。但因为部分湿地需要承担蓄水功能,常年水位较高,且并没有在候鸟迁徙季进行水位的调整,这导致东方白鹳到达后无法在湿地内停留。[17]

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鹮、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黄腹角雉、灰腹角雉、虹雉、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遗鸥等。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