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宋·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释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莫道竹林穿雨声全文?
苏轼《定风波 莫听竹林穿叶声》译文
原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竹林穿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来时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走在竹林深处,下雨了,沙沙的雨点敲打竹叶——置若罔闻,
忽而吟诵,忽而长啸,专心致志——何妨缓缓前行。
手拄竹杖,脚踏草鞋,轻捷的步履,胜似扬鞭驱马,
披蓑戴笠一辈子,任凭烟雨迷蒙,
谁会担心?
雨歇了,春风料峭,吹走了醉意,感到了一丝寒冷。
斜阳从山头迎面射来,给人温情。
回顾走过的路,风雨交加,萧瑟伶仃,
回归吧,
平静的心,不愁风雨,不喜晴。
苏轼为什么把它叫定风波?
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苏轼的人生经历 定风波
《定风波》这首词是写苏轼途中遇雨的经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但词之旨趣却不在眼前之景,而在表现一种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写来,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为一体,日常生活小景的描写与它所寓含的深遂哲理融合无痕,令人玩味。
词的上片写的是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任骤雨穿林打叶,竹枝芒鞋,吟啸徐行,从容潇洒之风神宛然在目。
下片写的是晴雨:“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风冷酒醒之后,雨霁,日出,蓦然回首,风耶,雨耶,阴也,晴也,无不消逝一空,见出心境的豁达与自信。
苏轼平素“奋励有当世志”,但仕官偃塞,被政敌罗织“讪谤罪”下狱,几乎置于死地。劫后余生更多地用老庄之道自我排解,不以世事萦怀,淡忘得失荣辱。此词正写于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之时。“乌台诗案”劫难刚过,仕途极度沉沦,但词人“倔强犹昔”,不改豪杰之志,不敛疏放之态,得失、荣辱、生死皆能泰然处之,无论是风雨摧叶的逆境,还是晴光相迎的顺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便是苏轼的旷达,这便是苏轼的人生。
定风波苏轼原文?
《定风波》苏轼
三?七?沙湖道中遇?。?具先去,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
译文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