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遣兴古诗朗读视频 遣兴古诗带拼音

遣兴古诗

出自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古诗《西江月.遣兴》原文:“醉里且贪欢笑,要丑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延伸阅读

西江月遣兴主旨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诗词赏析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区的北方举起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联络宋廷。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斩首。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但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西江月·遣兴》这首词,大概就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题目曰“遣兴”,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西江月遗兴辛弃疾解析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因酒而醉,本身就是无奈;醉里贪笑,醒时如何呢?难!醒时能笑,也用不着去贪了。没有功夫去发愁,如果不是醉里,那当然不错了!可惜只是借酒消愁,因醉而“无”愁!更难受的是,身醉而心明,那份无处宣泄的愁就变成牢骚了:觉得连古人都一无是处,今人呢?哪敢说呀!压力依然未解。

昨夜松边醉倒,可怜!不是倒在自己的床边,而是荒郊野岭的松边,无人可说的夜里只好问松了!更可怜的是,豪放的老辛兄弟竟然也如此自作多情:以为无情的松树会用情来搀扶!还好,发现不是,终于连推带气将不值得依靠的松搁置一边去了——算是还有点救。

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的语言风格赏析,在线等,急啊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问题:“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实却行不通,现实不能令人满意。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对于诗歌鉴赏题的解答,前提是读懂诗歌。而诗歌的解读,尽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我以为可以大致遵循下面的程序:一、解读诗题;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三、解读诗歌主旨;四、解读表现手法。

一、解读诗题。

词题为“遣兴”。何谓“遣兴”?遣,即排遣,抒发;兴,即兴致,情趣。由此可见,“遣兴”就是抒发兴致,表达高兴的心情。

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

上片共四句。前两句是说:喝醉后我暂且尽情欢笑,要发愁哪里有那工夫?三四句接着说:最近才发现古人的书,确实地、明显地全都没有对的地方。意思是说,古人在酒与心情关系上的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普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我辛弃疾的切身感受根本不是那样。恰恰相反,我是高兴,根本没有工夫发愁。

下片也是四句。总体上是写作者的醉态,通过诗人的醉态来充分表现“遣兴”的题旨。具体意思是,昨天晚上我醉倒在一棵松树边,问那松树自己醉得怎么样。我见它似乎要来搀扶我,于是推开它说:“走开!走开!。”(潜台词是,我没醉,怎要你扶?)

由此可见,上片是直白议论,表达的是对“喝酒与心情”关系的看法。下片则扣住诗题,通过具体的描述,集中表现“遣兴”的题旨。上下两片在逻辑上实际构成了观点和实证的关系。

三、解读诗歌主旨。

《遣兴》的主旨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单纯的“遣兴”,借酒遣兴,表达作者高兴的心情;二是正话反说,别有寄托,表达的是作者极度的苦闷。联系作者的人生,作第二种解读似乎更为合理;但是,我们很难想像作者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没有高兴的时候,因此作第二种解读也该是可以的。

四、诗歌艺术手法。

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拟人。诗人以松喻人,借以表达自己喝酒尽兴后的醉态、兴致。

由以上分析可见,“段考”试题的命题者对于“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两句诗存在明显的误读,犯有“想当然”的错误,并直接导致命题(包括设题和答案)出现重大失误,换句话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只是作者发表的对于古人在“喝酒与心情”关系上的看法的反对,口吻是戏谑的,并没有抒发什么愤懑感情;如果要说愤懑感情,也是寄寓在整首诗里,而不是这两句话。

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释(1)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2)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3)那:同“哪”。(4)“近来”二句:语本《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5)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6)“以手”句:化用《汉书·龚胜传》:“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心语文/烟茗我一直觉得,人与文字之间,是有着某种莫名的缘分的,有些字语能穿透你的灵魂,与你共鸣。但很可惜,我一直不喜欢辛弃疾这样的“掉书袋”选手。我认为文章朴实无华为美,平平淡淡是真,动人的情感胜华丽的语言千倍万倍。但我不曾发现,人这一生该有多少面。当那个忧国忧民的垂垂老者消散,在我面前的,仅仅是一个醉了酒的失意人而已。“你把这个世界看顺眼。”永远要比“看到一个顺眼的世界”简单,可是偏有些人选择了后一条,他们怀着满腔热血,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信念去了,回来时只留得一身霜雪。“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偏爱诗人这些清雅的词风,狂放不羁却似一友人,款款在你耳边诉说着他的忧伤,如同我们考完试大喊一声,这都是什么怪题!辛弃疾也有发表“读书无用论”的时候啊。历史的长河流淌而过,点点斑驳都留下后人品说,但,我一直相信与我们生活的空间存在的同时,一定还有另外一个时空,在那里,我们今天贴以各色标签的古人,也仅仅只是一个平凡而完整的人。他们有诗,有远方,有生活,也有苟且,有理想,更有杯子破碎一地的声音。如同我们一样,在迷茫与清醒之间左右摇摆。

西江月遣兴从字数上看是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西江月遣怀辛弃疾

应该是《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遣兴》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借醉酒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表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上片写闲居中的饮酒读书生活,下片描写酔中情态。全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