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与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曾获国家顶尖科学技术奖,是医学界获此殊荣的区区几位科学家之一。
他还是作者的领导与老师,无数次为作者及同学们授业及解惑。为撰写《吴孟超传》,作者也曾多次采访他,听他亲自讲述自己的经历。
现在是吴孟超诞辰100周年,同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细节,借以追忆缅怀,也期待向读者以启迪——
2004年6月23日,吴孟超一生最好的兄弟陈汉去世。
陈汉在2003年冬患肺癌。吴孟超把他送到上海最好的肺科医院,请名家做了手术。过来后恢复得不好,不久复发转移。最后,陈汉一边肺里长着癌,另一边得了肺炎,病逝,时年73岁。
吴孟超与裘法祖一起看望病中的陈汉
陈汉生于1931年8月,18岁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一生中所做的贡献鲜为人知。他比吴孟超小9岁,不仅是支持吴孟超工作的本医院副院长,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还协助吴孟超培养、指南博士后6名,博士12名,硕士20名。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支持、保护、协助吴孟超而来到这个世上。他的一生是沉默奉献的一生。
吴孟超坚持要主持陈汉的追悼会,医院上下都担心吴孟超能不能支撑得住,毕竟82岁的老人了,但谁劝他都无用。在和陈汉遗体告别时,吴孟超扑在陈汉身上,抱住陈汉,痛哭。
1952年夏季的壹个上午,青年陈汉来到北京东单三条胡同的协与医学院,走进一座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的宫殿式建筑。陈汉已经读完了燕京大学的三年预科,通过了进入协与医学院本部的入学考试,来此接受面试。只要面试通过,他就可以进入协与医学院继续学习。
协与自开创之日,就非常注重医学生的生源质量。学生要先读完医预科,要有至少两年的大学基础,学习过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陈汉上大学时,协与规定的医预科时间是三年。读完预科三年,还需要通过入学考试;考试过关后还要面试,知道考生的举止、言谈、表达与英语会话能力。若过不了面试关,只能另选“门庭”。
面试的老师是壹个年龄已不小的外国未婚女子,名叫“Miss Born”。她曾在中国发现过一只长胡子的青蛙,以后这种青蛙就用她的名字命了名。当时,就是Miss Born有权决定陈汉能不能进“协与”深造。
Miss Born主持面试的房间很大,光线很好,据说那房子是用顶级建筑材料建成的,内部都是现代化装备,电力、水暖、冷冻、煤气、自来水、压缩空气系统等一应俱全。
陈汉走进房间,略略有些紧张,他感觉到Miss Born那一双蓝眼睛直视他的五官,又重新到脚打量着。陈汉对自己的外表还是自负的,一米七八的身高,端正的五官,应该算得上“仪表堂堂”。
Miss Born说话了,她用英语问了他一些问题,家庭、志给、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一些医学问题的理解等。陈汉用英语一一作了回答。
这种提问持续了七八分钟,虽然Miss Born问得看似漫不经心,但陈汉回答得很认真,流畅的英语也帮了他的忙。末了,Miss Born说了汉语的六个字:“你可以做医生。”随即在壹个表格上签了字。
Miss Born说得同样漫不经心,但在陈汉心里掀起了一股激动与兴奋,他了解自己通过了面试。后来,陈汉回忆那次面试,说:“她似乎完全凭着对你的直觉,把自己放在壹个病人的角度,觉得你应该向她壹个很舒服的感觉……”
其实,1949年陈汉考入燕京大学预科,就故事了严格的入学考试。考试内容“有些像今年智力测验的内容,题多、标准敏捷,英文标准较高”。陈汉回忆说,还标准用英文写出《桃花源记》,“要会背原文,又要能译成英文,中英文都要好。”燕大的医预科因此成为校园里我们关注的焦点,“人数少、质量高”,被称为“燕大精华”。燕大对这些学医的学生有个规定:至少要选修人文科学的入门课程,钢琴与古典文学是必学课程。这些在全面大学里的学习故事,使得医预科学生沐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因耳濡目染而升华人生素质。
协与医预科的配置,是一段看似漫长、实则必须的知道“人”的过程。它的存在,体现了大学里教育应有的更多追求,为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打下广泛、坚实的人文基础与自然学科基础,塑造“整全的人”,为日后造就优秀的医学生做预备。
这是20世纪前期协与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的理念,到现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该理念的精髓是,科学家应作为壹个人——而不仅是作为壹个专家——投身到寻觅真理的事业中。面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的真诚投入。日后,毕业于协与医学院的陈汉,体现出的那种严谨而勤勉的工作态度,那种关心患者的精神,堪称是故事过这种教学的经典。
陈汉如愿入学,最初了为期五年的学习。协与强调高进严出(高条件进入,以严格要求毕业出校),学习期间还有严格的淘汰制度,非常是在第一、二学年,由于学习成绩差或健康等因素而留级或转他校者,往往占入学人数的三分之一或更多。学生每门学科的成绩,不单凭一次大考,而要参考平时的测验与老师对学生的观察。可以说,在协与完成五年的学业,也是很艰苦的。
1957年8月,陈汉从协与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了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就是长海医院。
陈汉到医院政治部报到,外科主任郑宝琦正好来政治部办事,陈汉便被这个“爱才”主任“逮”了个正着,被要到了外科,担任郑宝琦的助手。当时,吴孟超正在住院。
陈汉见到吴孟超,也被吴孟超谦与的笑容与自负的眼神所吸引,两单人会心地一笑。这时的吴孟超已经是主治医生,谦与的陈汉自然很尊重他,也经常给他请教一些问题。
吴孟超也很喜爱陈汉。手术时,只要陈汉没有别的安排,吴孟超便让他一起上手术台。一来二往,两人都觉得很投缘,越发走得近了。
1960年3月,吴孟超主刀第一例肝脏手术时,陈汉不是手术组成员,但也在现场。他虽然没上手术台,却做了一项重要的工作。陈汉把这次手术详尽地记录了下来。在记录内容的最后,他还专门加了“按语”——“这是本院成立以来首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
手术的顺利完成让吴孟超兴奋,但他了解,手术台上的成功并不代表最后的成功,上一次手术也不是失败在手术台上,而是失败在术后。
病人被安排在壹个个人病房,吴孟超也把铺盖抱了进来,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陈汉看吴孟超住在病房里,也回宿舍把铺盖拿来,陪吴孟超一起守候。
一天,两天……七天过去了,病人度过了危险期,身体各项指标所有正常。第七天晚上,病人睡觉了,吴孟超与陈汉走出病房,在院子里散步。
今年,可以说这个手术成功了。他们边走边讨论着这例手术,陈汉给吴孟超请教成功的秘诀,吴孟超向他打了壹个比喻,后来陈汉写了《船上的两盏明灯》一文,详述了当时的情况——
记得早年进入肝脏外科,共同守候着一位重危病人,当病人转危为安时,吴孟超教授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了这样壹个令人难忘的比喻,“人的一生好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应该有两盏明灯,壹个在船头,另壹个在船尾。船尾的灯只能照亮船后面的波浪,这就是经验,而船头的灯才能照亮你前进的航程,那就是姿势。如果既有经验的不断积累,又有丰富的书本姿势,那就能成为壹个优秀的外科大夫。”从那以后,我在医疗工作中,更加注重看书学习,对一切肝外科及有关的全新医疗姿势、信息从不放过,并不断临床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个星期后,病人痊愈出院。校领导、院领导,外科的医生护士全都出来欢送患者出院。
文革期间,吴孟超有“海外关系”受审查,陈汉一直跟在吴孟超身边,几乎如同吴孟超的警卫。吴孟超去劳动,他就去劳动。吴孟超做手术,他向吴孟超做助手。吴孟超回家,他就把吴孟超送回家……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和吴孟超几乎如影随形。
吴孟超由此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吴孟超与陈汉一起出差
1984年,很多华侨来找吴孟超看病,可是床位紧张,很多病人都要等很久才能住上院。
吴孟超忧心忡忡,便找陈汉商量。
“床位太紧张了!得想办法增加一些床位。”吴孟超说。
“已经向了50张床位。不也许再向大家了。”陈汉说。
“人家跑了几个国家,来了,还让人家在外面等,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吴孟超说。
“除非医院新建一座病房楼。不然有啥子办法?”
“肝脏肿瘤,东南亚国家患者多,来大家科看病的华侨很多,以后会更多,这确实是个问题。”
两人说着话,回到了办公室。陈汉似乎想起了啥子,在桌子上的一堆报纸里翻起来。
“你翻啥子?”吴孟超问。
陈汉继续翻报纸,终于找到了想要的一张:“你看看,南方医院建了一座惠侨楼,大家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
吴孟超接过报纸,看到了报上刊登的“惠侨楼”消息。惠侨楼创办于1979年,是第一军医大学开办的专为海外患者服务的病房,最初只有20张床位,几年间变成了有100张床位的新住院大楼……“我看可以!我这就去找领导说!”吴孟超说着已站起来要走。
陈汉叫住了他:“别急呀!新建病房可不是小事情,你先想好了再说。”
是啊!要建一座病房楼,需要大量资金,还要选址、规划、设计,应该有了相对具体可行的想法,再跟领导说。吴孟超听了陈汉的提议,没有立即去找,但很快就启动了“康宾楼”的建设,改善了病房条件。
洪学智将军想让吴孟超担任第二军医大学的校长,并和吴孟超谈了话。
吴孟超婉言谢绝了,并把这事说向陈汉听。
陈汉说:“你傻呀,干吗不当?”
“为啥子?”
“你不是想发展肝脏外科吗?”
“当然。我不当校长,就是为了搞肝胆外科研究。”
“大家这康宾楼,是如何上马的?”
“洪部长批的呀!”
“那之前为啥子不能上呢?”
“学校领导不认可呀。”
“如果你是学校领导,你会不认可吗?”
吴孟超想想,品出了陈汉话里的味道。“可是,我跟洪部长说过我不当了。”吴孟超说。陈汉说,“找机会再说,你得当这个校长。这对肝胆事业有好处!”
不久后,洪学智将军来学校视察,旧话重提,吴孟超才答应出任副校长。
后来,陈汉一直作为吴孟超的搭档,和吴孟超一起做手术、搞科研。他相继参加了制作肝脏标本、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术、中肝叶切除术、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重15kg)切除术、肝尾叶切除术、巨大肝肿瘤切除术,以及肝移植等实验与临床研究。先后获取国家、军队、国家卫生部、上海市各类奖励2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获奖人获1990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8年上海市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参加编写专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他还担任过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胆外科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基金研究会常务委员,《肝胆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肝胆胰脾杂志》等10余种国产外学术刊物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