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 姚景林 第1905期
在故乡飞
□ 李百尧
我的故乡是吉林。既指吉林省的吉林,又指吉林市的吉林。在省外,指前者;在省内,指后者;在本文,二者兼而有之。所谓在故乡飞,是指10年前落成的从我的老家吉林市到省会长春市之间的东北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只用40几分钟的时间(原设计29分钟),列车就可以跑完这两座城市间的111公里的路程,真让人不能不有一种飞的感觉。
最初感觉飞的瞬间,是在2010年岁末。我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了一组交通建设新闻:先是一列“和谐号”高铁客运在海南岛万绿丛中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紧接着又是一列同样的“和谐号”动车组在千里冰封的吉林大地上转眼即逝。霎那间,我激动的心不由得也跟着悬了起来,浮了起来,自然也飞了起来。很显然,这既源于我对自己的家乡正在不同的领域跟着时代的节拍、祖国的脚步,飞速发展、迅猛前进而兴奋;同时,更多的还是随着飞翔的列车,把自己早已淡漠以至湮灭的记忆又响箭般地拉回到了以往的一年又一年。那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喜欢上了集邮。每天放学回来,只要一有空就直奔离学校不远的邮局,一头扎进一伙伙相互交换邮票的人堆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些人当中,有几个年龄明显比我大同时生活条件肯定又比我优越的人,他们的邮票又好又全,很多都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国内外的新票和盖销票。而且从他们口中还可以经常听到不少有关集邮的新鲜消息,这让人禁不住对他们既羡慕又亲近,以至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崇拜,时间长了不见甚至还会想念。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个人不是在长春有亲戚,就是本人经常到长春去。而长春就有一家邮局专门开设了集邮门市部,在那里可以买到和预订到每年国家发行的各种纪念和特种邮票(包括首日封和盖销票)。哇,原来如此。这对于我们这些平时只靠从邮过的信封上揭邮票的小邮迷来说是多大的差异和诱惑呀!为此,从那以后,我就由对他们几个人的倾慕转向了对他们常来常往的城市长春的向往。虽然也知道即使去了长春也不见得能买得起和买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些邮票,但长春却无形中由此萌动了并成为了我人生旅途的第一个出行目标。不过,十几年过去了,长春,还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转眼到了高中,读到二年级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一天,几个同学闲着无事,于是有人提议,干脆骑自行车去长春高校搞趟串联算了。并且说,他的一位亲戚是开解放牌大卡车的,正好有空车去岔路河(在吉长公路的中段),可以捎我们一程,等于又缩短了将近一半的路程。这无形中更增加了我们的兴致和决心。于是,七个人,六台车(其中一个车后面带着一个),便出发了。虽说是所谓经典的“吉长公路”,但并不好走。尤其在大车(解放牌)上扶着小车(自行车)来回颠簸的滋味更不好受。即便如此,走了小半晌,还没等到岔路河车就停了下来,说是因为临时有事只好到此为止。无奈,下车后,大家也没顾得上休整就又匆匆赶起路来。前一段还好,黄沙路面上,借着时而平坦时而起伏的地势,我们一一尾随着,春风得意和脱疆野马般地狂奔着。尽管这中间,有的人车闸不好用,下坡时不得不跳下车来借着惯性推车跑一阵子再骑上;带人的在上坡时又不得不让后面带着的人先下来帮着推一会等上了坡再上去;而我的车,出发前车带就裂了一条口子,不得已用胶布缠着,属于车轮转一圈感觉一“咯噔”的带伤作业。等再走一段,就彻底现了原形。带人的车,前轴断了;我的车,胶布飞了;其它人的车,也都不自在起来。疲惫不堪的我们简直成了抗战小说中描写的丢盔解甲的“伪军便衣队”。
天近黄昏,一打听,才知道刚刚到达双阳。一下子又让我们就地告起饶来。晚上,好在就近借宿在了紧靠道边的只有几个学生护校的一所中学里。第二天,吃了早饭,换了车轴,继续上路。吉林到长春呀,想着不远,实际也的确不远,但眼前却成了我们的漫漫征途。走走歇歇,停停问问,直到下午才算进了城,傍晚才到了目的地吉林工大。区区一百公里的里程,就这样让我们走得既漫长又辛苦。
一晃又到了大学。我上的是吉大,地址自然又是长春。虽然随着时光流转,年岁大了,见识长了,但对吉林与长春间距离的感觉,却似乎一点也没有进步。去长春报到的当天,大家送我到吉林火车站的一刻,那种难舍难分的程度,比我近年来几次送两个女儿出国,不知还要过份多少倍。有人甚至还流下了眼泪,本乡本土的吉长两市就好像隔着千山万水。不过,用现在的水平衡量,还真是能算出这样的距离。试想,当时从吉林到长春乘火车需用三个多小时,要是用同样的时间来坐现在的飞机,那得飞多远呀?正因为感觉很远,同时也因为经济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一个学年也只有利用两个假期可以享受半价学生票的机会才能回家看看。母亲事后说,那时候菜难买,家里好不容易买个冬瓜却舍不得吃,为的就是等我回来吃顿饺子,于是就一直放在屋外的窗台上等,这一等就是一个秋季。更有甚者,读书期间,外祖母去世了,虽然都知道她老人家与我有着疼爱之情,但家里可能还是考虑再三而最终没有通知我请假回去。结果造成了我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遗憾。所以,一直以来,我经常向自己发问:长春,真的就那么远吗?一年一年,岁月飞逝。长春终于变得不再遥远。
这倒不是因为两座城市在地理上有了位移,更不是因为一个人增加了年龄和阅历有了脱俗的发现,而是两座城市间的道路实实在在发生了巨变。先是在原有仅仅一条吉长公路(南线)的基础上,又新开了一条北线,而北线比南线又直又平,使我们乘车在一天里往来办事不成问题;同时,又进行了火车提速,由原来的三个多小时缩短到两个小时,并增加了车次,可以让人从从容容地朝发夕返;再接着,又建起了高速公路,实现了双城一小时对接,特别是高速路上的长途客运每半小时一趟,方便之极可想而知。至于眼前,那显然就更不必多说了。40几分钟,从吉林到达长春。这是什么概念?光说在吉林市,乘公交车,我由家到工作单位要40分钟;到母亲家要一个小时;到市图书馆要50分钟……到几乎我每一个经常要去的地方都比这个时间要长,有的甚至长很多。40几分钟,填平了多少坎坷,缩短了多少路程,节省了多少时间,减少了多少思念。40几分钟,这是一个神奇的时段,这无疑更是一个让人产生幻觉的历程。
为了切身感受一下“飞”的滋味。我多次乘上了家乡的“和谐号”:登车,稍息,发动,出站,加速,起——飞!就是这种感觉。只见车窗外,唰,唰,唰;嗖,嗖,嗖……房屋、土地、江河、村庄、林岗……一切都长上了翅膀。而我们乘坐的动车,就像箭,像电,像光。像不可想象的精灵。穿过我童年的梦想、少年的渴望和青年的企盼;穿过我种种的意外和畅想……啊,我在故乡飞。
作者简介李百尧,男,回族。1948年出生,吉林市人。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先后作过下乡知青、工人、技术员、企业机关管理干部,2008年退休。系吉林省作家、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集邮协会副会长。美术、文学和摄影作品见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化工报》《中国石油报》《新民晚报》《吉林日报》《江城日报》及《地火》《岁月》《今天》《党课》等报刊。
2014年2月11日创刊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编辑 亚静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https://2434470285@qq.com公众号互推联盟咱们村文化传媒
北京凡世信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主 编:果丰(北京)? 副主编:叶庆生(厦门)
? 责 编:亚静(吉林)宋磊(桦甸)佟继梅(舒兰)
? 编 委:成员详见《投稿须知》
长篇书场 点图收听
即将播出
播讲中
已播完
已播完
播讲中
已播完
播讲中
播讲中
主编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