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塔
语
文
学
刊
鲁迅的《故乡》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小说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通过“我”30年后再回到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接触,感慨两人经过岁月的沧桑而发生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中国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之间变得越发冷漠,极力表达了鲁迅对旧社会的不满,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本文聚焦人物描写方法,通过对比30年前与30年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的变化,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实现对作品的多角度解读。
一、理想的少年闰土与现实的中年闰土
不仅故乡的景色变得灰暗萧条,“我”理想中故乡人的外貌经过岁月的流逝也刻上了深深的划痕。少年闰土有着圆圆的紫色小脸,可能经常下地劳作的缘故所以总是戴着一顶小毡帽,如同贾宝玉颈上戴着玉一般,他也经常戴着一个银项圈,显得格外耀眼,是一个活泼纯朴、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少年。他天真烂漫、与我无话不谈,在“我”心中是一个勇敢无畏的“小英雄”。再见闰土时,他已年过半百,“我”看到的闰土身材已“增加了一倍”,眼神暗淡无光,脸色枯黄如树皮般的皱纹岿然不动,中年闰土已完全没有了少年时的神气,增添了几分的沧桑和无力。“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此时的他饱经风霜,家境依旧贫寒,生活困难加上精神负担沉重把他摧残成了麻木迟钝、愚昧落后的“木偶人”。他尝遍了岁月的艰辛,遭受着生活、阶级、民族无情的压迫。
少年闰土反应敏捷,谈吐畅快到如今的迟钝呆滞、笨嘴笨舌。作者描写儿时闰土刺碴的情景,运用动词“捏、刺”表明闰土灵巧机智、反应敏捷。他绘声绘色讲述“我”从未见过的稀奇事儿,他对农村生活的见多识广让“我”更加喜爱他、佩服他。“须大雪下了才好……”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小时候的他以你我相称,谈吐爽朗,语调轻松愉快,有着孩子的清爽童真。他是我童年的玩伴,更是我理想中的故乡人。30年后的闰土再见到“我”时碍于尊卑不敢就座,所以他“迟疑了一会儿”,另一方面也表现他动作迟缓,麻木迟钝,少年时的机智敏锐已荡然无存,少了年少时的热情,多了几分沉默,由“迅哥儿”变成“老爷”这份隔膜使我“打了一个寒噤”,写尽了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短短的几句对话也只是谦恭性的问候和表达自己愁苦心境的话语。他说话磕磕绊绊,如干旱了水田般的皱纹纹丝不动爬满整张脸,此时一个面容呆滞、痛苦难言的贫苦农民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让“我”感受到震惊与失望,理想中的故乡人已不复存在。
关系的变化。从儿时的无话不谈到如今的隔膜陌生,“我们”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少年闰土虽然很害羞,但我俩熟的很快。他告诉我“捕鸟、刺碴、拾贝、观潮”这些“我”认为的奇事儿,他对生活充满着期待,保持着对未来的热情和好奇。他让“我”知道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是少年时儿童之间的一种心照不宣。分别时我俩大哭,体现“我“与闰土情谊深厚,无关封建等级。中年闰土看到“我”时有一种“我尊他卑”的思想,叫“老爷”,要水生磕头,认为少年时的称呼是不合规矩的。捡了“香炉、烛台”把生活寄托给神灵,如今的他被封建礼教牢牢的束缚着,尊卑等级观念在他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二、“豆腐西施”杨二嫂和“中年油腻”杨二嫂
“我”印象中的杨二嫂有姿色、能干到如今的辛苦恣睢。杨二嫂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看到她时已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此时的她已人到中年,枯瘦如柴,两手叉腰,两脚并开扎根在地面,“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站立在“我”面前,一个地地道道的泼辣妇女形象使我“吃了一下”。反观之前的杨二嫂脸色白净,颧骨也不高,嘴唇没有那么薄,全日看守店门,是一个安分守己,懂得经营生意的“豆腐西施”。生活的压迫与时间的折磨让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反映了阶级压迫下农村凋敝的现状。
年轻时的杨二嫂从外貌就可断定她态度友善、说话和气到如今却刁钻刻薄、势力无礼。杨二嫂与“我”简短几句对话就把杨二嫂的可怜、可气、可笑的人物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不认识了,我还抱过你咧”,当“我”还在惶恐疑惑时,杨二嫂又说“贵人眼高”,说话间时而吹嘘,时而嘲弄,还略带几分刻薄。“迅哥儿,你阔了……”当杨二嫂表明自己的意图又被“我”委婉拒绝时,杨二嫂又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还说不阔……”这把“我”怼的哑口无言,尖嘴利舌让“我”厌恶至极。杨二嫂对“我”说话间毫不遮掩的鄙夷、冷笑,与闰土讷于言辞不会辩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占小便宜,夸大其词捏造事实,诬陷他人,并大肆宣扬,更是假热情真冷漠拉近关系,这把一个自私自利、欺软怕硬、唯利是图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出来。她性格上的扭曲,人格上的败落何尝不是旧社会的牺牲品,旧社会的严重腐蚀把一个如花似玉般的豆腐美女逼迫到如此落魄境地,深刻的揭示了当时阶级压迫下广大民众身体与精神上饱受摧残。
三、人物形象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闰土与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以“我”20多年前后的印象为出发点突出他们的变化,不论是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还是杨二嫂性格上的扭曲阴暗,造成他们悲剧根源的都是封建礼教的根深蒂固。鲁迅先生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变化,深深透露着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意难平,力图改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毒害的惨状。
《故乡》一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多采用正、侧面描写,直观鲜明突出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在塑造一个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的同时也起到烘托作用。如本文中,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外貌的对比描写,展现出少年闰土的灵敏机智中年闰土的麻木迟钝。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本文中杨二嫂简单的几句话语就把她尖酸刻薄、庸俗势力的人物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多能体现人物身份,反应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描写少年闰土“刺碴”的真实生活场景,用“捏、刺”表现出闰土灵敏机智、勇敢无畏,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中年闰土的迟钝愚昧做了铺垫。
4、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多能奠定整部小说的感情基调,起到暗示作用。如本文中“我”印象中的故乡是奇幻的、美丽的、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再看到的“故乡”灰暗、阴沉、萧条、凋敝、死气沉沉,这也奠定了全文基调,暗示阶级统治下农村的日益衰败。
5、对比手法。 对比指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方面罗列出来,形成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能更好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主题。本文从时间角度写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巨大反差,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Notice
作者 |郭毛毛
编辑 | 杨闪闪 郭茜
审核 | 杨雨晴 赵鹏爽 黄子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