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千里之行是什么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是什么意思

千里之行是什么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才是完整的句子,而解释千里之行也必须通过完整的表达来进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字面的含义就是说一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引申表达为,无论是多么宏伟的成绩,都是从微不足道的点滴小事开始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这样教育和鞭策自己,开始行动。

千里之行,就是一千里的行程的意思。引申含义就是巨大的成就成绩。

延伸阅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出自哪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出自《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是: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千里之行古诗原文

《道德经》

老子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千里之行的之是什么意思

千里之行的之不用翻译,走一千里,或者翻译成的,走一千里的路。

之还有其他用法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千里之行的后半句是啥

千里之行,后面一句是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

出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故事: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扩展资料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褒义词

例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理想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这些事情做不好,理想就只是空谈。

近义词:跬步千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志者事竟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反义词:好高骛远、囫囵吞枣。

参考资料来源:

千里之行出自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作者: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近义词

跬步千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志者事竟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反义词

好高骛远、囫囵吞枣

千里之行之的意思

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语造句:夏衍《学人谈治学 代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建筑百丈高楼,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成语辨析:~和“积少成多”都表示“不断地积累;便能成就大事”。但~;强调要从基础开始;“积少成多”;是强调积累的过程。~可以用于劝勉语;而“积少成多”很少用于劝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