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手心的故事
(2017第90期)
打手板心的故事
作 者
武陵山里人
孩子放学后,同她聊学校的事,她说起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上课的时候,某老师走到一名正开着小差的学生身边。这位学生看到老师后,就主动地奉上手板心让老师打。老师盯着学生好久,终究没有去打他的手板心。
在孩子看来,只觉得那顽皮的学生主动奉上手板心的举动很是好笑。课后,同学们都在笑这个顽皮的学生,居然主动让老师“打”。我告诉孩子,当时,某老师心里一定觉得很悲哀,他心里一定在想:难道我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这样的老师—一位爱打人的老师?孩子表现出一副无法理解的神情。
孩子做作业去了,我静静的坐着,想着这件事。因为自己也做过二十年的老师,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
其实,学生有如此举动,全都是老师自己惹的祸。如果我们不经常打学生的手板,如果学生不经常被我们打手板,他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吗?意识支配行为。违反纪律,做得不好,应该打手板,被打习惯了,打吧。这种种意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一碰到适合的时机,伸出手板来已经成为“条件反射”。
碰到这样的现象,我们没有理由去怪学生,而应该去反省自己。
老师打学生手板心的现象,不是偶尔为之,也不是某个老师的行为,在学校广泛的存在着。我不否认,自己也曾这样干过。
有时,一节课里,居然会碰上三两起这样的事情。一边是阴着脸的老师,一边是委屈的学生,看着看着,自己都觉得不是味。
打吧,替学生委屈;不打吧,学生不听话完不成教学任务,替老师憋屈。学生被打手板心,他会觉得不光彩,全班同学都看着被打,心里能好受吗?再说,打重了,痛——能好受吗?其实作为老师,心里比学生被打还难受,用打学生手板心的方式,是 “无能”的表现,让学生看到——老师不行了,他要打人了,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事实证明,当我们用上了打这种手段,确实是表示自己“黔驴技穷”了。很多老师表示,拿一些顽皮捣蛋的学生硬是没有其他办法了,只有用打!
反过来,打也不能起到什么作用,除了怕打的人之外。更多被打的人,往往是那种不怕打的人,往往是那种打也不起作用的人。老师打成习惯了,学生也就成习惯了。打,甚至还有副作用——助长了学生不完成任务的心理——因为最多就是被打,因为已经不怕被打,因为在老师手里没有比打更有利的武器了!
想到这里,我突然间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个有关教育艺术的小故事。
一个老人家在家里安心写着东西,可是有一天,3个男孩子放学后在他的房前将几个破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很开心。老人受不了这种噪音,便出去跟他们说道,“我很喜欢看你们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给你们每人每天1块钱。”3个男孩听了很高兴,踢得更来劲。3天之后,老人对他们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少了一半,所以今后只能给你们5毛钱了”。男孩子们很不高兴。1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的跟他们说,“我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两毛钱了。”“两毛钱?”一个小男孩有些生气,“我们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来踢桶给你看的,不干了!”
从此以后,老人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我们无法不佩服这位老人的处理艺术。假如他不是这样巧妙的“劝离”了孩子,而是加以呵斥和批评,他很可能会与孩子较起劲来,这件事情也许会变得更糟。
对老师来说,这种教育的艺术更需要。当我们面对学生的不听话或其他问题时,应该有比打手板心更好的解决办法。
教育需要文明,教育需要效果,教育更需要智慧。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在笑靥中成长,更需要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水平。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号:
13036754756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分享与推荐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商业合作电话、微信:13036754756
投稿请发至:602314214@QQ.com
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作品回顾】
郁韵静:街角的杂志铺
胡祖民:一名“普通”协警的坚守与奉献
武陵山里人:平安 让小城更有温度
李松涛:浮相(连载十一)
李松涛:浮相(连载十)
李松涛:浮相(连载九)
李松涛:浮相(连载八)
李松涛:浮相(连载七)
李松涛:浮相(连载六)
李松涛:浮相(连载五)
投稿说明
1: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布过,并附以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
2:投稿作品可为:散文,诗歌,小说,摄影,视频等平面艺术类作品。